百年黨史,記錄了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沉淀了中國共產黨在發展和前進中的智慧結晶,彰顯著百年征程中的革命薪火,是一部有著深厚內涵的光輝奮斗史。在建黨百年的歷史當口,讓年輕人了解、懂得、愛上黨史,培養其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中之重。
筆者以為,黨史宣傳需要有煙火味,擯棄空對空講大道理的錯誤做法。因為年輕人喜歡有血有肉有情懷的內容,希望看到英雄或先驅者不完美的一面,甚至明顯的不足,只要故事是真實的,帶著溫度和感情的,他們就愿意去接受和傳播,這就需要用生活味道貼近年輕人,再以真情共情影響他們,最終與之形成有效鏈接。
最近#語文老師講與妻書學生掩面哭泣#登上熱搜,烈士林覺民寫給妻子陳意映的《與妻書》,有著句句兒女情長又句句家國情懷的熾熱感情,讓人對滿懷大義的英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年輕人感動得當場淚奔,就是因為故事本身有著濃烈的煙火味。
在這方面,我省不少地方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江都郭村保衛戰紀念館的講解員繪聲繪色地講解了女地下黨冒著生命危險給部隊送情報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在高郵抗日戰爭最后一役紀念館,講解員跟大家分享了在解放高郵的戰役中,日軍炮彈擊中我新四軍租住的民房,指戰員當場掏出筆記本給房主打了一張證明,讓他在戰役結束后到部隊領取賠償的感人故事;徐州豐縣中陽里辦事處關工委副主任李榮敬把東關小學的學生帶到一輛破舊的獨輪小車前,給學生們介紹淮海戰役中豐縣黨員干部帶領群眾用小推車往前線送糧食、送彈藥、送衣物的如煙往事;鎮江句容則打造“福娃講紅色故事”黨史學習教育品牌,以“講述者+紅色故事+音視頻”的形式,構建青少年黨史學習有聲有色有形課堂。
只要有煙火味的宣傳報道才能入腦入心。去年疫情期間,日本青年竹內亮懷著一探究竟的心情來到武漢,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用親身體驗,告訴世界疫后武漢是座“安全的城市”,該片上網不到24小時,播放量超過2500萬次,其成功的秘訣也在于其撲面而來的煙火味。最近,“一路象北”的云南野象引發全球主流媒體關注。象群跋山涉水,平安無恙,路上甚至還生下一頭小象。法國《巴黎競賽畫報》網站日前刊登圖文報道,展現了象群幕天席地、臥倒休息的如畫場景,并贊嘆大象們在旅途中打盹的場景是“中國美麗的一幕”,這部追象劇成了今年最出色的國家宣傳片,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大,云南的美,這里沒有嘲諷,沒有腹黑,有的只是極具煙火味的文字圖片和視頻。
黨史學習教育,就要細心打撈歷史記憶,挑選有料素材,找準切入角度,用有人情味、貼近生活的紅色文化感染、激勵年輕人,引導和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價值理念,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讓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文/維揚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