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艷陽天,花好月圓萬事圓。溫一壺文字給中秋,清酒一杯,百轉千回化入柔腸;心香一瓣,千絲萬縷醉透心房。
中秋,是一首永遠寫不完的鄉愁詩韻。中秋一夜月,千載家國情。中秋節是中國人的文化共鳴,是傳統中國人對月亮最集中的情感表達。這份情感,是李白長安望月,心憂“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是白居易西北望鄉,心系“曲江池畔杏園邊”;是蘇軾懷念其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還有“明月夜,短松崗”的追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閑愁;“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哲思;“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情懷。這思與情、家與國,早已密密麻麻地織進了“有酥與飴”的月餅里,層層疊疊地堆積在“小兒呼作白玉盤”的明月里。
中秋,是一條永遠割不斷的情感紐帶。中秋節是中華文明的產物,流傳千百年來,它所以增進的是所有華夏兒女的民族情感。每當中秋夜,只要是中國人,心靈都是相通的。在這個日子里,中華兒女共祝愿祖國好、民族好、人人好,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早已融進血液里,融合在骨髓里。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君不見,多少人擠在旅途,手拎禮盒,身背特產,只圖一頓團圓宴;君不見,多少人因為抗疫回不了家,隔著屏幕訴衷腸;君不見,多少人離家萬里,遠在他鄉,“互聯網+”共賞月;君不見,多少人默默堅守崗位,守護他人歲月靜好。在游子的心目中,在華夏兒女的思維里,月是父母,是兄弟姐妹,是兒女,是親人,是千山萬水無法阻擋的濃濃親情,是期望祖國強大、民族昌盛的赤子情懷和盼望幸福的追求。
中秋,是一種永遠續不盡的文化傳承。作為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有著悠久的神話傳說和獨特深邃的文化內涵,它象征著親人團圓、社會和諧、感恩自然和家國情懷?!爸星铩币辉~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而中秋節起先制定于唐朝,由盛行于宋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這種拜月祭天、祈求團圓的習俗,從風云的唐宋到煙雨的明清,一直流傳到繁華的今日。每當中秋時節,丹桂飄香,花好月圓,人們對著天上又圓又亮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思念家鄉,想念親人,寄托情懷,更多地賦予了情感色彩,給人以甜美至純的心靈感受。一個節日,一份傳承。中秋的厚重在此,中秋的雋永也在此。在新征程上,不管遇到怎樣的挑戰,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家國情懷始終是我們最溫暖的底蘊,是我們攻堅克難、頑強拼搏、走向輝煌的最雄渾最磅礴的偉大力量?。ㄎ模宏悓毴?/span>